目录1 幼儿认知基模1.1 基模的形成1.2 基模与学习1.3 幼儿教育认知基模之建构 幼儿认知基模基模(schemes)是人类思考问题的一种基础模式,由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率先提出。认为婴幼儿面对外在环境,即有其本能的反应,而这一套处理讯息的认知过程,则称为基模。基模会随着年龄及所经历的学习历程,不断的调适或同化产生不同的基模,是以基模不只有量变的增加,也有质变的精进,基模成为个人思考讯息以及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基础。 基模的形成皮亚杰建构了一个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儿童发展及学习模式,其理论依据发展中的儿童建立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亦即心智地图(mental maps)、基模以及网络化概念的了解,和回应所处环境的心理经验。并进而强调,孩子的认知结构随着发展逐渐成熟,从最初的哭、吸吮到复杂的心智活动。教育者必须规划适当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逻辑与概念性成长。而教师必须强调经验、与周遭环境互动在学生学习上扮演的角色,例如老师必须考虑事物在认知结构上的显着性。布鲁纳(Bruner)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依照现有及过去知识为基础而建构概念或新知的主动过程,学习者系藉由认知结构,如基模或心智模式而选择、改变知识,及建构其假设、形成决策,以对经验提供意义和组织,并允许个人超越知识所给予的。布鲁纳提到教学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具有先备知识了解结构化知识的方法,以利于随时掌握讯息最有效的呈现内容运用报偿及处罚的特质和时机。(Bruner 1966) 讯息处理论则从讯息处理过程,包括感觉收录、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等主要过程,理解知识形成的基模。感觉收录是对讯息的一种短暂停留,而短期记忆有其同时处理讯息元素容量的局限性,Sweller建立了跟随组合个人认知结构基础,而处理基模以及组合元素的一个理论。长期记忆的内容是允许我们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而非一群机械式学习事实的精细化结构,这些结构即被称为是基模,其为组合知识基础的认知结构。专家与生手之别在于生手无法获得专家的基础,学习需要在长期记忆的基础结构上有所改变,而因为学习者对内容越来越熟悉,与内容有关的认知特色就会调整,而使得其能藉由运作记忆而处理得更有效率。(Sweller, 1988)至于与皮亚杰出生于同一时期的维果茨基(Vygotsky),则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不从幼儿本身发展的自然法则出发,而强调社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