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模式(Ecological model)目录1 定义2 内容说明3 关键字4 参考资料 定义生态模式导源于互惠决定论的模式,重视系统间的互惠关系。此模式强调认知与行为在环境上的效果。这个模式假定每个儿童均有其「独特性」,没有一种技术或策略皆适用于所有儿童,这是辅导策略的权变化。生态模式的理论有四个重要假定(assumption): 内容说明(一)生态模式的四个假定1.假定一:处理应关注于整个的生态系统模式除关注于儿童外,儿童所处教室、同侪关系、家庭、社区及物理环境也要考量,注重整个生态系统对改变儿童行为的影响,各种处理方式须在各种不同层面环境中实施之,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除从学生个人心理特质、生理因素着手外,学生所处的生态环境(班级情境)亦是一个重要因素。2.假定二:行为生态中的处理可能会有复杂且非预期的结果出现生态中任何一种行为变化,均会影响整个系统,因而一种「简单」的处理也会有不是人们原先所预期的结果出现,如儿童在家抗拒行为减少了,但在学校中不适当的行为却增加了;在行为的生态中,很多变项彼此是相互依存的。生态模式迫使我们「假定」处理会有「副作用」(sideeffect)结果出现,因而要求我们须有警觉及监控这些副作用的影响。3.假定三:处理尽可能不破坏学童的自然生态系统处理是实务取向的,尽量不要破坏正常生活型态,它强调要使有学习障碍儿童回归至正常环境,将其安置于限制较少的环境中,以保持和生态一致性。模式目标在使整个系统维持一种生产性均衡状态(productiveequilibrium)。在班级经营中,学生行为处理不能干扰到其他学生学习活动,也不能破坏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境。此一假定,跟行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较多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而较少采用「真正实验研究设计」的理念相同4.假定四:生态的处理具有独特性与弹性事实上每一个处理皆可视为一种生态的处理,正因每个儿童是独特的,因此,处理系统及处理者在每个个案中皆不相同。一方面,处理事实上力量有限;另一方面,处理方式因个案案例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反而提供学校心理学家或教师极大的自由与弹性,去使用与评估处理的方式。(二)生态模式的二个涵义1.行为共变性的存在(behavior covariation)在行为生态中,行为之间常有密切关联,处理中,「边际效应—副作用」可能破坏行为生态,「边际效应」可能是一种偶发性或不是原预期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