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学生次级文化1.1 学生次级文化的形成1.2 学生次级文化的特质1.3 中英文关键字1.4 参考资料 学生次级文化 学生次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个人与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构成学校潜在课程的重要内容。学校文化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观念、态度和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学校整体的学习规范和学业成就。学生次级文化的研究,通常并不包括小学生次级文化,因为小学生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大体上是遵从成人(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与期望,在模仿与认同成人的规范中进行学习活动(接受社会化)。所以儿童时期的次级文化事实上是依附于成人,本身并无明显特徵。(陈嘉阳,2012) 学生次级文化具有和主流文化相同的特徵,但更有独特的面貌,如关心特定的活动、主题,以别于主流文化。由于年龄相仿的学生面临相同的情境(例如完成学校作业、通过考试、应付父母的威权、心理的困扰?等),经由彼此的相处与社会互动,将会发展或形成一套特有的价值观、态度与生活方式。 学生次级文化的形成 学生次级文化的形成可从个人、学校及社会三方面加以探讨(李佳玲,2002):个人方面:学生在身心各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性质将形成其次级文化中的某种特色。学校方面:学校气氛、师生关系以及同侪团体的规范均会影响学生次级文化的形成。社会方面:由于发展与变迁过于快速,导致固有文化体系的脱节、新旧文化的冲突以及价值体系的混乱,年轻一代的学子无法接受上一代所给予的生活意义与行为典范,世代之间无法取得共识,因此转而寻求年龄、思想相近的同侪团体之认同,在彼此相互影响及采取共同行动的结果下,形成了次级文化。另外,消费能力的提升、大众传播媒体与商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也会加速学生次级文化的形成。 学生次级文化的特质 依据次级文化的意义,与多位学者的分析(李亦园,民73;何英奇,民74;林清江,民78;陈奎憙,民79,Coleman,1961),可综合整理成以下数项学生次级文化的特质(引自罗明星,2003):是学校一部份:学校是社会中的次级社会,有其特殊的文化体系,即学校文化。而学生次级文化又是学校文化的一部份,与学校中其他次级文化有别。是构成潜在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次级文化经正式或非正式的过程而形成,学生非正式团体,所形成的价值或规范,是构成潜在课程的重要部份。学生次级文化常形成一种特殊潜在的「环境」,影响学生在教室生活中的学习活动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