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extrinsic value)相对,指属于一件事物或一个行动本身的价值,其价值的存在,不依赖别的事物或行动结果。例如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的目的,就是在于做这件事,而不是由于做完这件事会用何如何,亦即做这件事本身是好的,其价值不假外求。
在哲学讨论及日常生活中,哲学家和一般人会认为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或活动,比仅具外在价值的事物或活动的价值高。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内容就应以其有内在价值的活动为主。
在教育哲学的讨论中,有关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议题环绕在两方面:一是什么样的教育活动才是有内在价值的活动,另一是为什么具有内在价值的教育活动就应纳入课程当中。在这两个议题上,近代英国教育哲学家皮德思(R.S. Peters)认为追求真理的活动,用文学、科学和历史的研读等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应该优先纳入课程当中。皮德思以先验的论证(transcendental argument)来支持他的观点,认为从我们问「为什么在课程安排中要选此而非彼?」这样的问题中,就已肯定了追求真理活动的价值了。
传统博雅教育强调的就是着重内在价值的教育活动,因为文理等科目本身有价值,所以值得学习,至于学了是否有用,是外在价值问题,与内在价值无关。
--作者:但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