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实验者效应」是指在社会及行为科学的研究中,由于研究者本身的特性,因而有意或无意地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研究者本身的特性,是指如个人期望、自我价值或性别等因素,这些特性可能在实验研究中显现出来,影响实验研究的结果。此种实验者效应在研究的各个历程中均可能出现。例如在收集资料时,实验者对受试的观察可能倾向于自己所希望看到的行为,对于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行为可能忽视或未能察觉到;在资料处理的过程中,实验者也可能使用不当的统计方法或做错误的推论,这些都是属于实验者效应。
最常为研究者所讨论的实验者效应是「霍桑效应」(Horthorne Effect),是指受试者知觉到自己正在被观察 ,因而产生不自然的反应。霍桑效应的起源是在一九三九年美国霍桑地区的一家工厂中,研究目的在找出提高员工效率的工作环境。因此实验者操弄的变项是照明度、温度、休息次数及工作时数等,结果发现:即使是工作环境变得比原来差,员工的工作效率仍有提高的现象。经过调查分析,造成工作效率提高的原因是因为员工被选为研究对象后有一种受重视的感觉,因此努力工作,造成生产力的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者的期望对受试者形成一种暗示,而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也是属实验者效应。如「自我应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是由实验者告诉参与实验的教师,某些实际是随机抽取的普通学生是「大器晚成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教学后,这些学生果然有较优异的成绩。这种「自我应验预言」经常发生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情境中。
--作者:张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