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是指为要完全解释某种经验,两个不同的相互矛盾与互斥的观点,有时可能是并存的或不可或缺的。
当代量子物理学家波尔(N. Bohr)在一九二八年发表了「互补性原理」,认为在物理学中所有有关原子层次的各种现象的完整知识,必须要用波粒两重性描述的准则。光与电子所表现出的「行为」(behavior)有时类似波,有时则类似粒子,取决于实验装置,也就是说它们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虽然我们不能同时观察到波和粒子两方面,但两者一起描述要比它们各自分开描述完备,这就是波尔所讲的「互补性原理」。此外,波尔也认为,又原子的过程可从两个观点来考虑,即是空间--时间局部化与动量--能量守恒,尽管两者间相互矛盾且相互排斥,但对经验的完整描述却不可或缺。然而由于此两叙述适用的范围可能互不相同,遂不致发生逻辑上的矛盾。此谓依明确的实验结果所作的预测,通常与有多种结果的可能性相关。波尔将此新统计因果律命名为「互补性」--两互不相容的叙述模式可以彼此互补,能以统计的方式互相限制。
波尔的「互补性原理」,可说是揭开了人类思想演进的新局面;他所讲的「互补性」事实上也是一种概念架构(conceptual framework),可帮助建立一套关于现象之分析与综合的观点,对于自然能够提供一个更完整的描写。所以原先只是关于自然的科学性描述,会与哲学性的概念架构产生关联,并进而对当前所讨论的科际整合问题产生重大的启示与影响。
波尔之后,海森堡(W. Heisenberg)及麦尔阿毕希(K.M. Meyer Abich)对于「互补性」的解释,有进一步的阐发。海森堡引述波尔常讲的一句话:「一个正确的命题反面,是一个错误的命题;但一个深度真理的反面仍为深度真理。」海森堡认为,从科际整合的观点来看,知识宜置诸动态的深层结构来处理,才能会通各种不同论见,对现象作出周全的把握。麦尔阿毕希则更从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关系来说明「互补性」的意义,认为所谓的「互补性」,是指对于同一对象可以作不同把握之各种可能性的联结;各种互补性的知识由于均指涉同一对象,故均为相属的,然而又由于并非同一时间所掌握,故又是相斥的。面对每一个现象,每位研究者均有其期待视野,由这个期待视野所得的知识都可说是一个活活泼泼的独立自主的生命,展示的是现象的某一层面,而与其他期待视野所得的知识互补。
除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