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鹃科(Trogonidae)约35种产于温暖地区的常见鸟类。腹部鲜红至黄色,胸和上体色深。非洲和美洲的咬鹃,雄鸟的上体彩虹色;亚洲的咬鹃,雄鸟不具光泽,但头、胸、腰和尾带红色或粉红色。绿咬鹃属(Pharomachrus)的绿咬鹃在咬鹃科中最著名。除辉绿咬鹃(Pharomachrus mocino;即辉咬鹃,体长约125公分〔50吋〕)外,大多数种类体长24~46公分(9.5~18吋)。凸尾,尾羽12枚,尖端方形。尾下覆羽具黑、白花纹(如同杜鹃那样)。翅圆形,腿短,脚弱。第二趾(内趾)固定向后。嘴短,弯曲且宽,基部有嘴须;许多种类的嘴具锯齿。眼周有一圈彩色的裸露皮肤。详细解释 生活环境 见于新大陆(从美国最西南部和西印度群岛到阿根廷)、整个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及从印度到马来亚和菲律宾。美洲热带地区数量和种类最多。多数种生活在低地的热带森林中,有些种亦见于山上。 生长繁殖 在树洞中营巢,利用天然树洞,有些种类在朽木上挖穴巢或挖进树中的蚁窝或白蚁窝中筑巢(吃其卵,不畏其叮咬)。产2~5枚卵,卵球形,白色或略有色调。孵化期2~3周。幼雏出壳後2~3.5周长出羽毛。雌雄共同育雏。 文化内涵 绿咬鹃(从墨西哥南部至玻利维亚)是古代马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圣鸟;今天其形象见于危地马拉的国徽;该国货币名格查尔(quetzal),意即绿咬鹃。尾羽长而呈蓝绿色(飞行时尾的下部呈白色)。头具圆形发状羽冠,胸金绿色,背蓝色,翕羽卷曲而带金黄色泽,腹部红色。 该属种类 绿颊非洲咬鹃Apaloderma narina 黄颊非洲咬鹃Apaloderma aequatoriale 斑尾非洲咬鹃Apaloderma vittatum 古巴咬鹃Priotelus temmurus 伊岛咬鹃Priotelus roseigaster 黑头美洲咬鹃Trogon melanocephalus 黄纹美洲咬鹃Trogon citreolus 白尾美洲咬鹃Trogon viridis 拜氏美洲咬鹃Trogon bairdii 紫头美洲咬鹃Trogon violaceus 高山美洲咬鹃Trogon mexicanus 白眼美洲咬鹃Trogon comptus 白领美洲咬鹃Trogon collaris 铜尾美洲咬鹃Trogon elegans 橙腹美洲咬鹃Trogon aurantiiventris 伪装美洲咬鹃Tr
咬鹃共有1科6属39种,属小型攀禽。异趾形,1、2趾向后,3、4趾向前。羽色艳丽,具金属光泽。翅短、圆,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甚短;尾显较翅长,尾羽宽,羽端在成鸟近平截形,在幼鸟则形尖,最外侧3对长短差异大,越向外侧越短;跗蹠上半段被羽;颊部分裸露;两性异色。产于温暖地区的常见鸟类。腹部鲜红至黄色,胸和上体色深。非洲和美洲的咬鹃,雄鸟的上体彩虹色;亚洲的咬鹃,雄鸟不具光泽,但头、胸、腰和尾带红色或粉红色。树栖性,善爬不善走、跳,飞行能力不强,不迁徙。以果实或昆虫为食。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