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概况2 架构3 关键字4 参考资料 概况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被废除。现代社会公务员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架构唐代科举录取人数有限,进士科尤其少,一般在三十人左右,明经科较宽,每次约一百一二十人。进士名额少,录取率低,于是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明经只需记诵经文注疏,进士加试诗赋,则须文章词采,也是明经不为时人所重,进士独为矜贵的原因。由于进士科特重诗赋,应试的士子往往把自己的作品裱成一卷,在京师遍谒名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揄扬。进士及第,至为光彩,当时人称之为「登龙门」,新科进士会于长安东南游览圣地的曲江,称为「曲江会」,有时黄帝还登楼观看,达官贵人也往往在这天挑女婿,以至曲江一带车马填塞,热闹非常。进士及第后,当官要通过吏部考试。吏部考「身、言、书、判」,就是看体貌、言词、书法和文辞是否优长,四方面都合格,才授与官职。未能通过吏部考试,只能担任地方长官的幕僚,再由长官向朝廷推荐,才由中央政府授以官职,和后代及第即派职的情形有所不同。 关键字中文关键字: 科举制度英文关键字: imperial examination 参考资料张元、李孝悌/着。简明中新历史。页137-139。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