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效应 - 解释 土豆效应,把“土豆”看作广义的便宜低端食品的代名词。即经济危机时,低端便宜食品的需求上升,价格也上涨。“土豆效应”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中得到验证。简单地说,就是危机面前,人的需求滑向马洛斯需求层次的较低层。同样,经济危机面前,吃比萨饼的人必然减少,作为替代,大饼需求量必然增加。 土豆效应 - 源起 根据需求法则,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购买数量一般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需求将减少。 吉芬商品指的是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最早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1980)一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在分析中提及罗伯特·吉芬的看法,从而使得“吉芬商品”这一名词流传下来。发生灾荒的爱尔兰,土豆是一种非常强的低档商品。当土豆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变穷了。收入效应使消费者想少买肉并多买土豆。同时,由于土豆相对于肉变得更为昂贵,替代效应使消费者想购买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但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如此之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结果消费者对土豆的反应是少买肉,多买土豆。这样就可以解释 “吉芬难题”了,也称“土豆效应”。 土豆效应 - 经济危机 当大萧条来临时,人们首先削减的,是奢侈品和高档产品的需求;而廉价且能填饱肚子的土豆的需求,反倒上涨。这就是危机所带来的机会。 经济危机越严重,“土豆效应”越明显。 在英国,不少中高收入家庭资产大幅缩水,他们的股票跌得伤筋断骨,他们的股票期权化为泡影,他们没有了奖金分红,他们甚至会主动降低自己的基本工资,以免老板破产、公司倒闭、使他们加入到失业大军中去。 2008年,沃尔玛宣称其10月份零售增长占到全美除汽车和餐饮业外零售增长的一半,正是“土豆效应”在发挥作用。 除了经济型酒店意外走强的出租率印证了“土豆效应”外,一些大众化的平价小餐饮也意外受到市场的热捧,再次论证了“土豆效应”的存在。 不少中高收入家庭资产大幅缩水,即使外出用餐,都尽量避免到高级餐厅消费。如今高级餐厅生意大不如前,麦当劳反倒人丁兴旺。对此,英国麦当劳快餐店发言人表示:“汉堡包繁荣的时代重新来临了。”在美国,据万事达卡统计,2008年10月全美高端消费品(指1000美元以上商品)销售出现明显萎缩,奢侈品销量更下
土豆效应,又称“土豆悖律”,是指在大萧条时期,消费者舍弃高端奢侈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低成本产品的价格和销售。无论经济处于什么状态,人总得吃饭,有钱吃好的、贵的,缺钱可以吃差些、便宜些的食品。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用于食品消费的钱会压缩,但食品总消费量不可能减少。土豆在食品中属于低档、便宜的食品,当人们收入减少后,就会去购买价格便宜的土豆,进而在整体上导致对土豆需求的旺盛,从而推进土豆价格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