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或曰雠校,其名起于西汉刘向,〔太平御览〕卷618引〔别录〕云:「雠校者,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曰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其原意为审订文字的异同本甚明晰,唯因刘氏向歆父子整理西汉内府藏书,自校订文字异同始,到撰写叙录,编成分类目录〔七略〕,这整个过程,后人以校雠一辞来统括之。而研究这一门的学科,称之为校雠学。宋郑樵着〔通志〕200卷,内有〔校雠略〕1卷,发挥校雠的学理,以访求遗籍、校正文字、详类例、明编次等工作,为校雠的主要任务。清章学诚着〔校雠通义〕3卷,更是推阐向歆的校雠之学,渊源流别,最为推见古人大体,认为校订字句,其小焉者也。近人范希曾为校雠学下一定义,曰:「故细辨夫一字之微,广极夫古今内外载籍之浩瀚,其事以校勘始,以分类终,明其体用,得其鳃理,斯称校雠学。」盖以校雠学统括校勘与目录之学,近人撰着如胡朴安的〔校雠学〕,孙德谦的〔校雠学发微〕、刘咸炘的〔校雠述林〕等等,皆是此类广义的校雠学。
唯自清乾隆中因世重版本,校勘学极盛,较监学衍分为目录学与校勘学,校勘学亦即狭义的校雠学。故现代的校雠学以是正文字为本称,专研究校勘的方法,如向宗鲁、王叔岷所着的〔校雠学〕,皆是也。
--作者:昌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