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名。这出舞剧除了主要的结构四幕八场外,另外还在最前面加了一个序幕(Prologue)式的场景。第一次的演出,由裴堤帕(M. Petipa)编舞;法国作曲家芒库司(Minkus)负责音乐,于1869年12月25日在莫斯科的波修瓦剧院(Bolshoi Theater)首演。舞者有修贝让斯凯亚(Sobeshanskaya)、索克洛夫(Sokolov)及望涅(Wanner)等人。剧本主要根据剧作家赛望特(Miguel Cervantes)的名剧《唐.吉诃德》(Don Quixote)改编而成。故事内容叙述主人翁唐.吉诃德,为了追求自己的英雄梦,带着仆人四处行侠仗义,却时常闯祸而不自觉,全剧充满了滑稽与讽刺的色彩,是出颇具寓言的喜剧。裴堤帕在1871年,请另一位剧作家修改了1869年首演的版本剧情,在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重新演出《唐.吉诃德》。之后,果尔斯基(Gorsky)也为波修瓦剧院编了新版的《唐.吉诃德》;1940年,扎卡洛夫(Zakharov)根据果尔斯基的版本,又推出了另一个新版本,如今这个版本的《唐.吉诃德》,仍是波修瓦剧院的经典舞码之一。1962年,波尔可夫斯基根据果尔斯基版(Borkovski),为英国的蓝伯特芭蕾舞团(Ballet Rambert)编作了《唐.吉诃德》,这是此剧第一次呈现在西欧的舞台上。之后,纽瑞耶夫(Nureyev)也在1966年与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团(Vienna State Opera and Ballet)合作演出本剧,仍沿袭圣彼得堡波修瓦剧院的传统风格。其实早在1768年诺维尔(Noverre)就曾在维也纳以赛望特的这个剧本编过舞,由史塔泽(Starzer)负责作曲。后来,浪漫芭蕾大师菲利普.塔格里尼(P. Taglioni)也曾触及同样题材的舞剧。裴堤帕之后,更有不同的编舞家和不同的音乐家、舞团合作,诠释出各种风格的《唐.吉诃德》。有名的版本包括米罗斯(Milloss)在巴黎公演的《唐吉诃德的肖像》(Le Portrait de D.Q),由见特拉西(Petrassi)作曲,1947;葛修夫斯基在柏林的版本(1949),作曲家为斯毕司(L. Spies);德.瓦洛(de Valois)为莎德斯威尔斯舞团(Sadler′s Wells Ballet)编创的版本,音乐采用乔哈尔(R. Gerhard)的版本。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