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机制为心理适应行为的一种方式。根据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处在三种意识型态下: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当受到外界的压力、挫折与威胁或内在的争执与冲突而引起无法负荷之焦虑或不安时,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用一些方法来歪曲事实,以保护自己免因面对现实而引起之创痛,佛洛依德称此为防卫机制,是个人用来降低焦虑、减少内心的争执和不安的潜意识过程。为了适应生活所面临的压力,适当的使用防卫机制是必要的,但过分使用或当它变成支配角色时,则造成人格适应不良或失调。较原始的防卫机制是压抑作用,其他防卫机制则皆与压抑有关。
1.压抑作用:将威胁性较大而不被意识所接受的痛苦、念头、感情或冲动,在不知不觉中排除到意识外,以避免经验焦虑,而保持心境之安宁。压抑与有意识的压制(suppression)不同,压制是有计划的自我控制过程,用来暂时排开不适合表达的情绪。但一些会引起羞耻感、罪恶感或自卑的情绪或记忆,经由压抑作用后则无法自由浮现在意识中,如对于所依赖的人所产生的负面情绪通常会被排除到潜意识中,以避免因憎恨依赖的对象而引起之焦虑;被压抑的情绪通常会以其他方式呈现。
2.否认作用(denial):将无法接受之悲伤或有威胁性之事件加以否定,使自己确信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低面对现实所引起之焦虑,如无法接受亲人的突然去世,还每天为他摆上碗筷。
3.投射作用(projection):将自己无法接受的内在特质、意念、动机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而断言别人拥有该特质,是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极度排斥具攻击性的人通常自己也极具攻击性。我们常可以在自己很不喜欢的人身上,发现自己具有相同的不被自己所接受的特质。
4.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又称之为「矫枉过正」现象,将不为自己或社会所许可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而夸大相反的情绪以解除因冲突或罪恶感所带来的焦虑,如在潜意识中排拒自己孩子的母亲,却呈现出过分呵护或溺爱的亲子关系。
5.隔离作用(isolation):将引起焦虑的部分感觉从意识中隔离,以免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如说「上一号」。而不直说上厕所以避免其引起之污秽厌恶感;充满性慾的青年跳阅有诱惑性的色情画面,以避免引起尴尬的情绪。
6.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