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学生是中国的学校给予被评选出来的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称号,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是鼓励学生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激励措施。 三好学生 - 简介“三好”概念最早由毛泽东主席提出,1955年开始出现“三好学生”概念。1982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正式开始评选三好学生。三好学生的基本标准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此外,在各地各类学校评选省级“三好学生”的基础上,按当年毕业生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并确定的优秀学生,可享受保送生资格。“三好”制度以固定的评选比例、基本相同的衡量标准,在中国所有大、中、小学校普遍推行,深深影响了无数青少年。然而,这种荣誉也在其评选过程中受到多重质疑。 三好学生 - 历史沿革 1949年建国之初,中国就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共青团二大主席团时,祝贺青年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这些“青年”,其实是指全国各行各业中工作的青年,并非青年学生。不过,“三好”一经毛泽东提出,很快就被套用进教育方针。 1955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的第一条,都提到“努力做个好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自此,“三好学生”的评选活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尤其是1963年2月,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学雷锋、争三好”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核心活动。 1953年6~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发表了《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重要讲话,其中,提出把“三好”作为青年团工作的方向,要求青年们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7年2月,毛泽东在国务院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始终没有明确“三好学生”的地位。相反,由于全面否定了中国
三好学生是中国的学校给予被评选出来的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称号,三好是指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三好学生”的评选自1954年开始,以固定的评选比例、基本相同的衡量标准,在中国的所有大、中、小学校普遍推行。“三好”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荣誉,也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同义词。2012年3月,针对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发起的停止评选“三好学生”的提案,教育部发言人表示教育部并未对“三好学生”评选作出统一规定,不会干预学校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