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自我效能这个概念是由社会认知论学者Bandura 于1977年所定义提出,根据心理学的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他提出以自我调适为核心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认为增强无法引发人类的行为,除非透过认知过程产生期待。换言之,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人对于是否能够达成赋予的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一个人所具备的自我是一个认知系统,具有一套内在的评估与解释过程,而这个内在过程形成个人对事物的概念、信念与自我概念。由此发展出来的认知基模会调节个人与外在世界的互动关系,而外在环境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人内心身处的思想与情感反应,于是Bandura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对自己组织并执行必要行动方案以达成特定绩效的一种能力判断,并非是一种可拥有的技能,而是指个人能够如何善用所拥有的技能的一种信念。所以,自我效能决定了个体不管是其最起始的行为,还是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或是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产生动机、认知资源及行动以符合某个情境的要求,尽力达成目标。
Gist与Mitchell则在自我效能中加入判断的概念,认为自我效能是判断员工个人能力,运用激励、认知资源和行动方式,以达成未来特定任务的绩效。
Bandura与Schunk认为自我效能是指有关个人在含有新奇、无法预测及压力因素的情境下,能够多有效的组织并执行必要行动的自我判断。个人在面对重大决定时,是否有能力去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且自我效能的信念高低会影响个人对行动的决策,使得逃避问题或是努力坚持的行为,皆有可能发生。
Bandura更进一步阐述:人对于自己本身的效能信念会影响他们所做的选择、他们的抱负,下多少心力在特定的任务上,以及面对困难及挫折的时间时能够坚持多久。 自我效能的功能根据Bandura的研究,自我效能具有以下功能:影响个人对不同难度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高者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仍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低者则相反。影响人们面对逆境的态度。自我效能高者勇于面对逆境,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水平低者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选择规避。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的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水平高者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自我效能低者充满恐惧和焦虑。
由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