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又译为「精神分析」)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佛洛依德(S.Freud, 1856~1939)所创,于二十世纪初提出,如其着作〔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 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 Life, 1901]、〔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等。当时(1902)佛洛依德并邀维也纳的精神科医师,每周三聚会一次,讨论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应用,此即所谓「星期三心理学研究社」(Psychological Wednesday Society),许多学者陆续加入。至一九零八年,召开首届世界心理分析大会,心理分析逐渐建立起学术地位。此后再由佛洛依德传入美国,一九一一年成立了美国心理分析协会。但此时渐有原属同一学派之学者对佛洛依德的理论提出质疑,如容格(C.G. Jung, 1875~1961)、阿德勒(A. Adler, 1870~1937)等,于是佛洛依德再出版有关心理分析之学术论着,为自己辩护及再次巩固其理论。如:〔心理分析运动史〕(A History of Psychloanalytic Movement, 1914)、〔心理分析导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1917)。佛洛依德(1916)曾说:「心理分析包含三个主题,即:是一门普通的心理学,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是一项研究的方法学,三者环环相扣。」在最初发展期间,心理分析观点的宣扬,犹如政治运动,影响及心理医生(含心理治疗者及临床心理学者)、社会工作者的训练。至今心理学界都承认两项事赏,其一是心理分析学派是二十世纪心理学发展中最早的,故可称为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一势力;其二,虽然心理学日后仍发展出不同或反对的学派,但二十世纪整个心理学的发展,甚至社会文化的发展都受到心理分析学的影响。
佛洛依德创建心理分析理论最主要的假定(或主张)如下:
1.心理分析不只是一种心理病理学,而是一门普通心理学,不只是研究「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是研究正常至不正常之间持续不断的心理功能。在归因上,探讨整个婴幼儿期、儿童期至成年期的连续发展,并找出影响心理生活各力面的原因,主要如动机性的本能「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