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整形,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新浪网网友反对率已超过70%。 汉字整形-概述 汉字整形,2009年8月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立即引起了广泛争论:《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汉字整形-具体内容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③“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 ④“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 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汉字整形-征求意见 某网站就此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多达87.14%的网友表示明确反对。如此一边倒的意见反馈,恐怕出乎国家语委的意料。一个据闻“历时八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因何如此不受欢迎? 2009年8月12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恢复繁体,这一表态终结了一段时间以来汉字简繁之争。同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该项调查中,多数网友表示反对。 一个颇有趣的现象是在很多文化领域,文化精英主义“高雅”“深刻”云云的诉求路径,往往对应的是内容结构上的复杂化包装。繁体字是一例,新诗创作中的去“口语化”、朦胧晦涩化倾向亦如是。形式上的繁复庞杂是否必然意味内涵意义上的高雅深刻?想必不言自明。如同
汉字整形,2009年8月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立即引起了广泛争论:《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