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 - 概述 苏州评弹分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两种。艺人用苏州话表演。弹词又称“小书”,一般多为双人档,一人弹奏三弦,另一艺人弹奏琵琶。也有单档或者三档组合。说唱相间。传统剧目有《珍珠塔》、《描金凤》、《玉蜻蜓》、《三笑》、《啼笑因缘》等。 评话又称“大书”,表演者以男艺人居多,一般只说不唱。类似北方的评书。传统剧目有《三国》、《隋唐》、《岳传》、《英烈》、《水浒》、《七侠五义》等。 起源 苏州评弹起源于苏州。最早大约是在明朝。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经征召过一位叫王周士的艺人御前弹唱。王周士后来在苏州办起了一个叫光裕社的组织,从事评弹评论和创作活动。 到了20世纪30年代,评弹已经在上海等地区非常流行了。由于上海话和苏州话同属吴语,极为接近,所以评弹在上海不会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当时上海有很多书场,许多弹词名家如张鉴庭张鉴国兄弟,杨振雄,蒋月泉等都在上海演出。曲目也从传统的古典话本扩展到现代小说,如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等。上海取代苏州成为当时的评弹中心。 历史沿革 苏州评弹,简称评弹,又称说书或南词,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她起源于山明水秀的江南水乡——苏州,流行于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苏州地区已经有说书活动。据吴县志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曰说书,发源于吴中。”潘心伊在《书坛话堕》一文中介绍,清朝乾隆皇帝到苏州时,曾把当地一位姓王的说书艺人召来,弹唱一段《游龙传》。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创立了评弹历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 光裕社成立后,评弹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陈遇干、俞秀山、毛菖佩、陆世珍前四大名家。前四大名家的高超技艺,提高了评弹艺术的总体水平,也扩大了评弹的影响。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评弹(当时又称为苏州说书)演出已经不局限于苏州地区。1846年,上海开阜以后,经济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人口也日益膨胀。虽说这里五方杂处,但以江苏人为多,其中苏州地区人氏所占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评弹进入上海以后,落地生根,向艺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爱。 这时,在苏沪地区又出现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于苏州,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不衰。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2008年及2011年入选第二批及第三批扩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