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目录1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2 期望理论的假设3 期望理论的主要构念4 关键字5 参考资料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由佛伦(Vroom, 1964)所提出,认为对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都有其信念及预想,然而人们复杂的的行为与周遭环境,使得他们在同一时刻下,所想望的事物可能不只一项。因此,人们在决定对于其想望事物是否要采取行动时,会先分析行动后可能产生的结果及带来的价值,如果觉得预期的结果与报酬是满意的,才会行动。基于环境资源有限与自身能力,人们对于所追求的事物需要有所排序,而形成错综复杂的心理历程,期望理论的发展目的即在探讨此种心理历程。而激励某项行为的动机之强弱,就是该项行为所产生各种结果的「吸引力」与「期待值」两者的乘绩总和。 期望理论的假设(1)每个人有不同的慾望、需求与目标,而这三者则会随着环境与个人经验的改变而改变。(2)人们会以理性的态度来衡量得失,面对、处理抉择。(3)人们会从过往经验中学习做出最有利的抉择。做抉择时,人们常会根据经验判断「如果这样行动,有多少希望(expectation)可以得到所要的结果」。换言之,会先问自己此次获胜的机率有多少,然后再以此做抉择。 期望理论的主要构念(1)结果(outcome):指某个人表现出某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又可分为第一层结果(first-level outcome)和第二层结果(second-level outcome)。第一层结果是行动后直接导致的成果(direct consequence of one’s behavior),第二层结果则是由第一层结果所产生的。(2)吸引力(valence):指不同结果对于个人的吸引力,又称为诱力。吸引力大小会因人而异,而且是产生动机的第一步,其值界于+1(非常吸引)与-1(非常不吸引)之间。(3)期待值(expectancy):指个人预期其行动能达到第一层结果的程度,其值可从0%到100%之间。期待值越大,表示该行动导致第一层结果的可能性愈大。(4)实用性(instrumentality):指第一层结果产生后可以导致第二层结果的机率,其值也从0%到100%之间。由上述可知,期待值为「行动-结果」间连结(action-outcom